2005年8月8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博物馆副馆长掘金掘出陷阱
许和根 王晓燕

  假如那年不经商……
 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教训,但孙天笑的教训太过沉重。
  假如那年不经商,孙天笑会一直受人羡慕。他生于1937年,20岁毕业于师范学校,做了几年农村教师,后因工作表现出色调到海盐总工会工作,70年代初又调到了县文化馆。1987年县博物馆建立后,他当上副馆长,后来又兼任了千佛阁文保所的所长。90年代初,在他主持下,文保所积极开辟文化、娱乐活动,掘进了一桶金。事业一帆风顺,孙天笑也非常自信,认为自己具有经商的天赋。
  1994年,社会上掀起经商热潮,57岁的孙天笑也想趁退休之前好好干一场。博物馆开了一家经营部,孙天笑兼任经理,以拨款2万元、贷款5万元作为本金,经营起热门的建材生意。但不到一年,经营部以亏损1万元告终。1997年7月,孙天笑退休回家,但谁也想不到,他已经从一个颇具口碑的中层干部沦为一个遭人唾弃的骗子。

  假如那回不盲目……
  原来,倒闭的经营部其实有着更大的亏损窟窿。孙天笑根本没有经商经验,仅两笔生意就亏了个血本无归。他经过再三权衡,决定隐瞒亏损事实,于是做了个亏损1万元的虚假报表,自己借钱补了6万元的亏损窟窿,认为这样就不会有损自己的颜面了。
  如果花钱买教训认输也就罢了,谁知孙天笑不甘心。1995年,他借亲戚的名义办了一家小型造纸厂和一家电表配件厂。在资金短缺、周转不灵的情况下,他以3分高息向同学、朋友甚至有过几面之缘的人借钱。可是钱总是有去无回,债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,他陷入了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借钱旋涡,用尽了所有的欺骗伎俩,到1997年底,竟背上了90余万元的巨大债务。那时,债主们成天上门逼讨,或哭骂吵闹,或危言相逼,有人甚至暴力相加,打断了孙天笑的3根肋骨。1998年初,孙天笑无奈揣着几百元钱,外出逃债,这一逃就是8年。
  法院在受理债主们的起诉中发现,这已不是普通的债务纠纷了,孙天笑涉嫌采用诈骗等不正当手段非法借贷。案件被移送到公安经侦部门,通过调查和追逃,直到今年6月,四川成都市某派出所在做暂住证时,发现了某厂门卫竟是在逃的孙天笑,这起案件才有了结局。

  假如那次不造假……
  8年来,孙天笑到过西安、贵阳,后来在成都安身。他贩过菜,做过帮工,开过点心店,做过传达室门卫。他说辛苦一点无所谓,就是无尽的后悔和对家人的思念让他煎熬了8年,想家的时候他会忍不住一边念着小孙女的名字一边哭。
  孙天笑对民警说:“那时真好像走火入魔了,我没有别的办法摆脱债务,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生意上。我成了一台借钱的机器,成天想着到哪里去借钱来翻本,不断编着谎言,在骗了别人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,直到山穷水尽……”
  在案卷上,我们看到孙天笑骗取借款和贷款的手段主要有:一是冒用他人名义申办企业,然后以企业的名义向金融部门和农业发展基金会借款;二是偷盖千佛阁文保所的公章,提供虚假担保骗取他人借款;三是以介绍业务为名欺骗他人为自己担保。他所用的欺骗藉口有:“北方的生意做得很好,两车牛皮快到了。”“北京有两辆轿车快到了。”“我们是北京某公司、河南某基金会的会员,以后可以融资、介绍生意……”

  假如那时不行骗……
  采访时,孙天笑不止一次地说着他的后悔,他说他实在对不起那些被他伤害过的人。在骗局中,孙天笑动用了他本应值得骄傲的东西:人们对他的信任。
  陆美红可以说是最信任孙天笑的人,却成为这个案件中伤害最深的人,她曾是孙天笑的学生,农村户口,离异后生活比较困难。她借给孙天笑2万元钱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;后来接受孙天笑的建议,由她作担保向别人借钱和用她的存折到银行借款也是出于信任,信任却让她前后共损失了6万元钱。她倾尽了所有的积蓄,还因此背上了2万元的债务,对于一个没有生活保障的人来说,这份债务是多么沉重,这个打击又是多么深重。
  “当时我把钱递给他时,我的手是发抖的。”受害人王宝英一家和孙天笑一家很熟,当孙天笑提出借钱的时候,他们夫妻俩商量了一下,认为孙天笑这个人很老实可靠,就把省吃俭用攒下的3万元借给了他,约定为期半年,利息3分。王宝英说,当他们意识到这钱讨不回来时,一下子愁白了头发,半夜睡不着就会哭。本来想去法院起诉,可是听说起诉还要支付诉讼费,老夫妻舍不得花钱呀。
  说到底,在这起案件中受伤害最深的,其实是孙天笑自己:一生清名毁于晚年,还将在监狱里苦度余生;老妻至今还不敢住在城里,子女的生活也被蒙上了阴影。这样的结果,又岂能是金钱所能清算得了的!(文中人物均系化名)
  (许和根 王晓燕)